90后“城市美容师”:为建设“美丽浙江”样本城市添砖加瓦
杭州10月31日电(胡哲斐)光看赵亚庆的手,不会有人相信他是一位90后年轻小伙:黝黑的手背上,干纹遍布,一些关节处甚至开始起皱。翻过面来,十指和手掌的连接处,数个凸起的茧子格外显眼。“别人都说这像40岁人的手。”赵亚庆笑着调侃自己。
赵亚庆今年27岁,是浙江省杭州市一名环卫工人。自2010年起,赵亚庆离开安徽来到杭州,从事环卫工作至今已近七年。这七年来,他穿梭于负责区域的大街小巷,清扫马路、应急保障、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美容师”,他为建设“美丽浙江”样本城市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也见证着杭州城市面貌的改善和市民素质的提升。
作为一名“90后”大学生,赵亚庆进入环卫行业似乎有点令人咋舌。“我的专业是图形图像制作,刚开始来杭州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赵亚庆告诉记者,因为老家有许多亲朋好友在杭州从事环卫,心想可以尝试一下。
这一试,便是七年。每天早上,赵亚庆四点半准时上岗,在所负责道路上开始第一轮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普扫,之后进行路面清洗与保洁、垃圾分类与垃圾箱清理,有时还要应对突发事件,直到下午五点收工。
“在一线工作,每天起早摸黑,体验‘脏乱差’,尤其清理垃圾时,心理落差很大。”赵亚庆回忆起前两年工作的不适感,不禁皱起了眉。不过,他坦言,这种不适感更多地来源于市民的不理解,看到有些人赶时间随意扔垃圾时,劝说几句却常遭“冷眼”。
图为赵亚庆在清理垃圾 胡哲斐 摄记者了解到,杭州市钱江新城是赵亚庆所负责清扫的区域。他工作的前两年,该片区域还是一片空地,许多市民都会往其中乱扔垃圾。路边摆放的是传统木质果壳箱,有两个箱体,并无明确分类,各种种类的垃圾都杂糅在一块,倾倒时的气味令人无法忍受,垃圾分类更是无从下手。
“但这几年不一样了。”赵亚庆说。他走到路边,给记者展示杭州“更新换代”后的垃圾桶,一共有两个大的箱体,分别收纳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箱体中间有两个小孔,分别为烟头和有毒有害垃圾的回收处,“这几年杭州垃圾箱的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完善,对垃圾分类很重视,我们的工作也轻松了不少。”
如其所言,2014年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到,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浙江各地都要积极努力。杭州市要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重点在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态竞争力上取得显著成效。此外,《决定》还提到,深入开展城乡垃圾处理是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声令下”,杭州争做先锋。2014年,该市提出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及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分类处置的“三化四分”工作原则,随后出台《杭州市生活垃圾治理“十三五”规划》、《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等,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对垃圾分类的类别、品种、投放、收运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和明确。
“如今,在运到垃圾回收站前,针对不同种类的垃圾,我们会作不同处理,比如可乐瓶、易拉罐是可回收垃圾,电池、灯管则作有毒有害物质处理。”赵亚庆告诉记者,所有的环卫工人都进行了系统培训,工作中管理人员也会进行巡查,确保分类精准。
除了硬件方面的改善,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更令赵亚庆欣慰。
他回忆道,去年有一次,一个小孩将饮料易拉罐投到了“其他垃圾”的箱体中。孩子母亲立马教育他,这是错误做法,易拉罐属于可回收垃圾。母亲当场拉开果壳箱,亲手将易拉罐拿出来重新投递,“当时我的内心触动很大,非常感动。”
图为赵亚庆在清扫马路。赵亚庆供图城市居民素质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赵亚庆的工作量。然而,随着杭州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赵亚庆丝毫不敢懈怠,认为自己肩负着更重大的使命。
在去年G20杭州峰会倒计时100天起到结束的四个月中,赵亚庆负责整个钱江新城的夜间保洁,从下午四五点开始上路巡查,一直到凌晨五点,夜间工作整整12个小时。“在环卫队伍中,我比较年轻,又是小伙儿,应该担起这份责任。”赵亚庆说。
据了解,像赵亚庆这样的“城市美容师”在杭州有两万余名。正是有他们的存在,“美丽浙江”样本城市的铸造成效显著。就垃圾分类而言,杭州实现了垃圾分流减量,近年来,该市生活垃圾总量增长率保持了个位数低位态势,2015年为2.89%,2016年下降到1.48%,同时末端垃圾处置效能也得到明显提升。(完)
编辑: